为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发展人才事业,着眼于为实现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优秀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地区、组织参与竞争的稀缺性、战略性资源。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的欠发达省份,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关键在于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优秀人才,保持人才总量的持续增长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省战略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 水平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
未来十几年,是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 才强省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 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十大产业急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 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 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 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 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 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培养造就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高水 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民族文化领军人才,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 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弘扬拼搏奉献、艰苦 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 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成特色领域和优势产业人才聚集中心,为实现云南建设 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在 2009 年 251 万人 的基础上达到 500 万人,增长近一倍,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 13%,基本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大幅提升, 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15%左右,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15 人年,高 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25%。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支柱产 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烟草、低碳经济、能源、旅游文化、有色金属、生物技术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 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10%,人才贡献率达到 20%。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 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到 2020 年,研究开发人员总量、高层次 创新人才总量有明显增长,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主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 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突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 目、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创新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向企业聚集。通过国际合作、东西部人才交流、省院省校合作等平台,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 层次人才。加大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 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加快培育十大产业急需人才
发展目标:以十大产业急需人才为突破口,加大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到 2020 年, 在烟草、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化、生物技术、旅游文化、商贸流通、装备制造、 光电子等优势领域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的产业急需人才。
主要举措:围绕十大产业,加强产业人才统筹规划和需求预测,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 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展十大产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制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十大产业聚集的倾斜 政策。建立与周边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地区间互认制度。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大力开发社会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
1、宣传文化人才
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需求,以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 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新兴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专门技术人才为重点,全面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到 2020 年,省级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 才达到 500 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超过 5000 名。
主要举措:健全完善分类科学、程序公平、运作规范的宣传文化人才政策体系。继续 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引进、培养造就创新、创意、创业等文化产业急需人才。依托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 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和新闻、出版、传媒高层次人才。加大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选拔力度,稳定充实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发现造就 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特色人才,壮大群众文艺队伍,促进各级各类宣传文化人才协调发展。
2、农村中小学师资人才
发展目标:按照巩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要求,以增加总量、提升素质为目标,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扎根农村、爱岗敬业、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主要举措:继续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采取特殊政策措 施,建立省级、州市级双语教师培训基地,积极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双语”教育人才。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施大规模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育对口 支援工作,继续推进高校新任教师支教制度。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帮扶活动,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鼓励高等学校师范生到农 村中小学实习和支教。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契机,建立健全乡镇以下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补助机制,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提高乡镇 以下学校教师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3、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发展目标:按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 要求,以全科医师为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 2015 年基本实现城市 社区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师,农村每个乡镇有1名全科医师。到 2020 年,通过多 种途径培养 1 万名全科医师,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需求。
主要举措:制定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制度。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主要平台,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力实施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卫 生工作。加强边疆地区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等特殊医疗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卫生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
4、少数民族人才
发展目标:按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围绕构建和谐边疆,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到 2015 年,全 省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 50 万人。到 2020 年,达到 70 万人。
主要举措: 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办学条件, 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通晓本民族语言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性,培养少数民族本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实现各少数民族 人才,特别是 7 个人口较少民族和 4 个特困民族人才的均衡发展。完善健全少数民族干部 选拔培养机制。建立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合理配置的流动机制,健全完善少数民族人才评价发现政策体系。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涉外经济 技术合作和跨文化交流外向型少数民族人才。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 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 2020 年,大 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 87%,专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 自学。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 “四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 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 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3852 工程”。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妇女干部、少数民 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 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大领导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 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培养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 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 2015 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 量达到 57.54 万人。2020 年,达到 72.95 万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 60%。
主要举措: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 化培训力度,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副职人选一般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健全完善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 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提升开放水平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和聚集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2015 年,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136 万人。 2020 年, 到 达到 158.33 万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 10∶40∶50。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 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围绕全省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 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进一步实施并完善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计划,组织实施高素质教育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 养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 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强化激励,科学管理。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拓展事业发展空间。注重 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 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 2015 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61.39 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 7 万人。到 2020 年,达到 81.19 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 10 万人。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 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 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 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培养我省重点行业、产业急需紧缺的 高技能人才。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 兵活动。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 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 2015 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 103.19 万人。到 2020 年, 达到 156.73 万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 2 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都 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聚集的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
主要举措: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 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继续推进新农 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 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实用 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继续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进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构建和谐云南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 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 2015 年,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达到 4.7 万人。到 2020 年,达到 7 万人,力争培养 和引进高级社会工作人才 700 人。
主要举措: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 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 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 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出台加强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
目标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 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 管服务的职责,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 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主要任务: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 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 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 头抓总职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 体合力。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目标要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 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调控方式,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 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放开搞活、分类指导和科学规范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 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主要任务: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规范行 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 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 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 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领导 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鼓励各地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先进省区、境外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3、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
目标要求: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 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涵盖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地方性人才法律法 规。
主要任务:根据国家人才开发促进法和终身学习、工资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专 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我省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目标要求:以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兴滇富民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 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 公平。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
主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 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 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 革职业教育模式。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发展各 类专业化培训机构。
2、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目标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 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 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主要任务: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分行业制定事业单 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 水平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化程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实施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 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实施办法。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建立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3、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目标要求: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 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加 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
主要任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 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 管理制度。
4、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目标要求: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 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 才服务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主要任务: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 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 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制定实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 避止等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与西部大开发、滇沪合作、桥头堡建设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根据云南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各类人才合 理分布。
5、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目标要求:构建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奖励与长效激励相统一,有利于保障人 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 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障、单位保障和个人权利保障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主要任务: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继续推进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结合事业单位分类 改革,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整合、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健全各类人才荣誉奖励体系。 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财税金融政策
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 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人才资本投资比重。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清理整合,统筹 安排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视财力情况逐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建立重大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切实 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省级财政对边疆民族地区财政转 移支付力度,引导贫困地区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优先投资人才开发项目。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 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 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研究生质 量。依托重大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三)实施人才向边疆民族地区和农村基层流动的引导政策
对在边疆民族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 提高州市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 和轮调办法。实施好州市间人才对口帮扶政策。加强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等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 支持。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健全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政策,加大对人才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 善知识产权、技术发明作为创业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建立知识产权交 易市场和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的政策。继续加大对各类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 导,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
(五)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在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 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 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 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性资金支持为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综合绩效 评价制度。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由高层次人才领军的科研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单位分配激励机制,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 斜。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健全和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合理流动制度,打破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 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滇创新创业,制定完善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 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云南工作和服务计划。 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制定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发现 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引智成果共享等办法。扩大公派出国留学和来滇留学规模。开发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与海外特别是南亚、东南亚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立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对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 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平等享受。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 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省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建立人才资源动态预测控 制系统,定期发布人才公共信息。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推进 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对 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支持各类机构开发人才公共服务产品。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职务技术成果办法,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 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云南省专利促进保护条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建立非职 务发明评价体系,加强对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支持和管理。完善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资助办法,鼓励创造知识财产。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和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设。完 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 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高层次 科技人才培引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大对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加强省中青年 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 2020 年,培养选拔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 1500 名,创新团队 100 个。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省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 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 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培养造就我省所需的高素质青年党政人才,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乡镇基层岗位锻炼,进行定向跟踪培养。
(三)特色优势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十大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省内高等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等教育资源,加大特色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到 2020 年,建立 10 个特色产业高层次人才高地,支持 100 名特色产业领军人才。聚集 10 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30 个由产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业团队。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提高省属企业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 点,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到 2020 年,在省 属国有企业中培养 5 名国际知名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名国内知名的经营管理人才, 10 100 名省内知名的优秀职业经理人,200 名企业“一把手”后备人选和 500 名优秀年轻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
(五)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 生物技术、新材料、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 3 万名高层次、 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到 2020 年,累计培训 30 万名左右。依托高等学校、科研 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
(六)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 设,以技师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导航功能,推进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到 2020 年,在全省 建成 8 所技师学院,40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 个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5 个高技能人 才培训基地。
(七)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开发培 养力度。依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加强中等农业技 术人才培养;依托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 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引领农民创业致富。选拔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八)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通过研修培训、引进培养、学术交流、项 目资助等方式,在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到 2020 年,重点培养和支持 1 万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20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00 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 20 个国家级教学团 队,200 个省级教学团队。
(九)工业人才开发行动计划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要求,大力加强工业人才开发和培 养力度, 2015 年, 到 州市县政府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一名熟悉工业、 善抓工业的领导干部; 到 2020 年,具有中高级职称或经理人职业资格的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 60 万人,掌握专业技术的中高级科技人才达到 93 万人, 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技能人才达到 135 万人, 全省工业人才总量达到 290 万人,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人才体系。
(十)文化名家工程
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适应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要,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 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 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多层次多途径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到 2020 年,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达到 150 名,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达到 1500 名。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 100 名,全国知 名文化产业企业 100 家。
(十一)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 2020 年,培养造就 50 名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支持培养 5000 名住院医师; 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十二)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支持开发计划
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职务、职称晋升等 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加大人才对口帮扶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境一线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 职、“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
(十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
以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为重点,加快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和金融、保 险、房地产、物流、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创新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推动校企合作,实行“订单教育”。健全完善多渠道的引才政策, 搭建高效便捷的引才平台,积极引进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紧缺的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十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
按照统一规范、 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要求, 推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 实现管理体制统一、法律法规统一、政策制度统一,逐步使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构建完整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中国云 南国际人力资源市场。
(十五)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
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人才信息网 络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库。加快推进人才电子政务建设,构筑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行业分类为指导,以人才服务 为中心,覆盖全社会,连接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的多层次安全、可靠的人才信息服务支撑体系。